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祖国北疆绚丽绽放——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刘秀兰 郭晓辉)地处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守望相助,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学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学校全局工作之中,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呼伦贝尔学院朝气蓬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春风化雨,民族教育育桃李满园 呼伦贝尔学院起源于民族高等教育,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学校始终重视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蒙古语授课的专业建设,有一大批热心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民族教师。学校现有蒙古语授课教师126人,蒙古语授课学生1761人,有22个本科专业采用蒙汉双语授课,少数民族学生4500余人。 学校秉承“面向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办学宗旨,在办学顶层设计上将办学是命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度融合,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系列措施,以应用能力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为抓手,努力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学校围绕民族学开展教学科研,成立民族学申硕工作小组,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积极推行艺术类人才培养“本土化教学”,声乐表演专业招收蒙古族本科学生,并被评为学校特色学科;舞蹈表演专业开设民族民间舞、呼伦贝尔民族民间舞基础、呼伦贝尔特色精品剧目等课程,大力培养民族艺术人才;作为内蒙古地区唯一开设蒙汉文书法本科专业的高校,学校秉承民族文化传承理念,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地区书法艺术人才;体育学院开设“民族体育”特色课程,把博克、布鲁、射箭、骑马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教学和常年训练项目,积极推进民族体育项目进课堂。 (达斡尔民族舞) (书法社团举办书法展) (校运会上的搏克比赛) (蒙古族传统游戏沙嘎比赛) 学校在通识课中增加了《“三少”民族历史文化专题》《蒙古族源研究专题》《鲜卑族源研究专题》等呼伦贝尔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等特色学科课程,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针对“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人才缺乏的实际,学校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骨干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中,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必修课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及政策法规,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从根本上构建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建校60余年来,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毕业生近10万人,累计向全国,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培养蒙汉双语毕业生1万余名,成为“蒙汉双语”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守望相助,民族研究结累累硕果 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积极利用自身人才、学科、研究平台等优势,加强共建合作。 学校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办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助推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与建设;承担了一批地方政府委托的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涉及呼伦贝尔跨界民族、“三少民族”研究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和文化传承。 (呼伦贝尔学院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 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办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学校目前已建有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蒙古族源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研究中心(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影像中心、森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蒙古族源科技考古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2016年,学校成立了“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由鄂伦春族著名学者孟松林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整合了学校历史、语言、文学等各方面研究力量,成为研究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2019年,“内蒙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研究基地呼伦贝尔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呼伦贝尔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中心”相继揭牌成立,学校还与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牧业四旗实行战略合作,围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将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进一步推进呼伦贝尔民族问题、民族文化的研究,积极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在鄂温克旗和陈巴尔虎旗分别建立了1个长期牧草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和3个野外试验示范基地,开发的“草原生态监测系统”,培育的“呼伦贝尔根茎冰草”和“北林202紫花苜蓿”牧草新品种,在呼伦贝尔优良牧草繁育、沙质化草地植被重建及退化草地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乌仁其其格教授团队进行野外调查与草原监测) 学校扎实开展兴安镇扶贫工作,24个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建立电商平台,拉动产业升级。进行产业策划,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包联阿荣旗兴安镇帮扶肉羊产业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养殖基地。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拓展旅游扶贫新思路,开展文化扶贫,助推文明乡风建设。 学校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心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师生帮扶制度;整合国家、社会和学校力量,建成全方位帮困助学保障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切实保障。仅2019年通过奖助学金、“一帮一”等累计资助少数民族学生1396人,资助金额4790400元。 (蒙古学学院为学生颁发励志奖学金) 学校开展先进班集体、最美家庭、文明宿舍、桃李之星等评选活动,树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师生代表,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以文化人,民族文化筑精神家园 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突出文化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载体。学校每年举办百场“社会名家讲坛”,经常邀请民族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举办“国际蒙古族源与蒙古秘史学术研讨会”“元朝帝陵研究学术研讨会”“呼伦贝尔文化论坛”等高端学术研讨会,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设置的“三少民族•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栏目,成为挖掘、研究、开发、展现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平台,该栏目被评为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名栏建设专项项目”。2018年,学校校史馆完成布展对外开放,全面展示了学校60年建校历程和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取得的成绩,出版《呼伦贝尔学院校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三少民族·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学校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形式多样地开展民族文化专题活动,把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辐射到课堂内外,让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众。 在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中,学校注重显特色、铸品牌,坚持不懈地推广普及民族民间舞,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通过公共必修技能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推广,现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名片”,成为万人传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先后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和二等奖以及“自治区高校校园文化精品项目”,2018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民族民间舞受到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民族民间舞) 蒙古学学院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发起民族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杯”知识竞赛、大学生蒙汉硬笔书法展、“典藏”蒙古族民俗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等内容,成为校园精品持续性项目;学校原创大型话剧《根在草原》,进京展演,获全国大学生“金刺猬”奖和自治区校园文化优秀品牌;创编的布里亚特舞蹈《跳起幺赫尔》,在华北五省舞蹈大赛及中国蒙古舞大赛中获得双项银奖。 “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环境下,学习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可以推动民族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可以是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筑牢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浇灌民族团结常盛之花”萨其尔老师说。 (原创大型话剧《根在草原》进京展演) (布里亚特舞蹈《跳起幺赫尔》) ( 布里亚特舞蹈《跳起幺赫尔》在华北五省舞蹈大赛 及中国蒙古舞大赛中获得双项银奖)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成立“校园乌兰牧骑”,少数民族大学生宣讲团等,组织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牧区开展普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民俗展演、文艺演出等,增进了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融入师生群体。 (乌兰牧骑下乡文艺演出) 呼伦贝尔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转型发展高校,学校党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学校全局工作中统筹规划,团结带领全校各民族师生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在各民族师生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发展之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始终在路上,呼伦贝尔学院将继续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团结带领学校各族师生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祖国北疆这方热土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彩!